▲北醫附醫推出「區塊鏈」病歷共享,民眾轉院可於24小時內取得完整病歷及檢查等資訊。(照/北醫附醫提供)
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/台北報導
響應健保分級醫療政策,國內有大醫院動用「區塊鏈」技術,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今(30)日宣布正式啟動「健康醫療區塊鏈平台」,運用區塊鏈技術全面提升轉診服務,民眾可於24小時內取得完整病歷摘要、檢查影像等就醫及健檢資訊,更能智慧授權給其他醫院及診所醫師瀏覽,轉診無須返院申請病歷。
台灣醫療照護體制與病歷儲存過去採用集中式管理,但北醫附醫院長陳瑞杰強調,若要強化醫院與診所的合作,病歷必需朝向分散式管理,而區塊鏈技術正可使整體效益更為升級,達到「病歷共享、區域共照、醫病共好」目標,且兼顧安全、隱私及系統間的互通性。
北醫附醫指出,轉診中心8月開始以單一窗口提供轉診及長照諮詢服務,並將區塊鏈技術全面導入轉診服務,目前每月平均逾500多人次轉診,轉診櫃台有專人協助,透過綠色通道至門診就醫;另外,病患申請智鏈護照後,可透過行動載具的APP登入個人私鑰,取得個人完整資訊,減少病歷調閱時間。
陳瑞杰說,區塊鏈運用分散式帳本技術及加密演算法,讓病患的就醫資料可於醫院、診所等不同節點上傳,若其中一個節點遭入侵,其他節點仍能運作,降低集中式資料被駭取的風險;其同步更新資料的特性,任一方修改資料也會留下記錄。
更重要的是,北醫附醫強調,病患跨院就診無需再經歷繁複的資料申請,並可經「智能合約」分享就醫記錄及對象,達到「病人自主」與「病人賦權」的理想。
活動假牙的使用壽命有限,需要定期更換。老人習慣長期戴一副假牙,適應了以後就一直戴著一副假牙不更換。還有些老人覺得更換活動假牙過程麻煩,覺得活動假牙不更換問題也不大,實際上,一副假牙戴的時間過久,會加速牙槽脊的吸收萎縮,牙床會加速變低,建議老人每五年左右考慮重做新假牙。那麼老人戴活動假牙要如何做好假牙和口腔護理呢?首先飯後要取下假牙沖洗乾淨,漱口後再戴上。睡前把假牙摘下沖洗乾淨後浸泡在涼水中,不要用熱水或酒精,會使義齒變形。也可以使用假牙清潔液浸泡。如果戴假牙過程中出現壓痛、鬆動、咬合變低等情況,應該盡快回診,修改或更換不合適的活動假牙。就算沒有任何不適,也建議患者定期每隔半年到牙醫處檢查,發現並預防假牙的一些早期問題。本身已經無牙老人也要每天早晨用軟毛牙刷來刷洗牙齦、牙槽、舌頭與上齶。有的老年人舌苔較厚,易黏附食物殘渣,可用舌苔專用刷輕刷舌苔。對於牙齒的護理很多老年人觀念薄弱,對不清潔假牙威脅健康認知也不夠全面,以至於讓活動假牙對身體造成傷害還全然不知,所以老人一定要特別關注自己的假牙,這樣才能在發現不適應、不舒服及時調整。
陳瑞杰表示,智鏈護照不僅可運用於轉診服務,更能進一步跨產業運用,以保險理賠為例,以往病患先向醫院申請醫療證明,再至保險公司完成理賠作業,平均需要2至3個月,但如果透過區塊鏈串連醫院、病患與保險公司,病患可直接授權分享就醫記錄至保險公司,並進行自動化理賠作業,省去文件申請、檢核等往返作業,大幅縮短理賠流程。
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,健保署也積極推動「電子轉診平台」及「健保醫療資訊雲端查詢系統」,除可協助院所儘速安排民眾就醫外,讓民眾跨院就醫時醫師可查詢各項檢查檢驗報告、用藥,甚至電腦斷層、核磁共振、X光、鏡檢影像等。
活動假牙照片來源:北醫附醫提供
【匯流筆陣】
CNEWS歡迎各界投書,來稿請寄至cnewscom2016@gmail.com,並請附上真實姓名、聯絡方式與職業身份簡介。
CNEWS匯流新聞網:https://cnews.com.tw
【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】
我覺得戴活動假牙,疼痛真的是最常出現的問題,包含基牙疼痛和軟組織疼痛,基牙疼痛大多是因為受力過大或卡環的側向外力。活動假牙如果你是軟組織疼痛的話大多是因為基托邊緣過長,過度銳利,或基托的組織面出現小瘤等等,也有可能是因為牙槽脊部分有骨尖或骨禿、骨脊都會有可能形成組織倒凹的問題,若覆蓋黏膜較薄,假牙擠壓基托救護下沉,尖脊磨破等引起疼痛的問題。另外還有固定位置不夠穩定,主要可能是:1、彈跳,就是卡環未進入基牙的倒凹區,2、蹺動、擺動、上下動等原因是卡環體與基托不貼合,導致間接固位的位置不適當,牙合支托,卡環在牙面形成一個支點,讓卡環無固定位置的能力。3、基托與組織不密合